-
以米为墨,勾勒乡土韵;以手为媒,织就民俗情。8月28日,七夕节前夕,以“百艺争锋赛巧手 非遗薪火代代传”为主题的2025年“那莲赛巧节”暨“点米成画”非遗传承活动在邕宁区蒲庙镇孟连村那莲街隆重举行。“那莲赛巧节”最早可追溯至清乾隆五十八年(公元1793年),是当地一项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,目前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当地居民精心制作的“点米成画”作品《七姐下凡》。
当日下午2时30分,随着八尺江畔社坛码头“七仙女担水祈福”仪式的启动,也标志着一年一度的那莲赛巧节正式启幕。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女肩挑小木桶,在码头边取水、赠水,村民与游客纷纷上前接福沾喜。在赛巧评比环节,当地“巧女”们在家门口展示“瓜果雕”、绣品和编织品等各类手工艺品。色彩缤纷的工艺品与展台相映成趣,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欣赏。“巧女”们纷纷敞开家门,在门前搭建起精致“花台”。
“这些都是我亲手做的,有‘点米成画’作品《七姐下凡》,也有编织作品……”在一处摊位前,荣获赛巧评比三等奖的王群英正向游客热情地介绍自己的作品:“复杂的‘点米成画’作品,需耗时一周左右完成,而普通作品则需两三天。”王群英说她从小就学习这门手艺,每年都坚持参加赛巧节,如今她也将这门手艺传给了孙女,希望这项非遗技艺能代代延续。小朋友体验“点米成画”技艺。
在“点米成画”技艺体验区,不少游客举起手机、相机,记录“点米成画”的制作过程。参与者手持五颜六色的米粒,小心翼翼地将米粒粘贴在画纸上。不久后,一幅幅兼具民俗韵味与艺术美感的画便跃然纸上。孟连小学“点米成画”壮族特色作品。
本次活动不仅有当地居民参与,还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前来体验。自治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、“点米成画”第五代传承人曹文碧表示,希望大家能通过亲身体验创作,近距离感受“点米成画”的魅力,进一步了解、热爱并传承这一传统技艺。当地传统“七仙女担水祈福”仪式正在进行中。
近年来,邕宁区积极推动“点米成画”“壮锦编织”等非遗代表性项目,促进文旅深度融合。目前,邕宁区清泉小学、蒲庙镇孟连小学已被认定为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“点米成画”传承基地;南宁市邕宁区第一小学也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公布的“第一批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”,传承项目包括“花婆文化”“点米成画”。来源 |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蓝梦/文 黄敬敏/图 通讯员李欣辰 王丽霞编辑 | 赵翠玲责编 | 刘晓婧审核 | 王小欢举报